Blog

Keep up to date with the latest news

歼-31去哪了?中国“消失”的战机背后隐藏的惊天秘密!

它的研发资金大多来自沈飞的自筹,立项也是企业行为,没有军方的正式立项支持。换句话说,歼-31从一开始就瞄准了国际市场,试图通过外销打开一片天地。这个定位本身就决定了,它在国内的曝光度和优先级远不如歼-20。

歼-31的双发中型机设计,注定了它的定位在空军作战体系中略显尴尬。中国空军目前的主力思路是以重型机为核心,歼-20掌控制空权,歼-16则专精对地打击。

而歼-31介于两者之间,既不如歼-20具备压倒性的性能优势,也无法像歼-16那样挂载大量武器执行多用途任务。所以,歼-31在国内空军中的需求不高,甚至可以说有些“多余”。

但这并不意味着歼-31是一款失败的产品。恰恰相反,它的“消失”更像是一种战略性的“潜伏”。技术上的瓶颈和市场化的基因,让它选择了一条不同于歼-20的低调路线。

歼-31早期原型机采用俄制RD-93发动机,这在当时就引发了不少讨论。发动机的推力不足问题直接限制了歼-31的性能发挥,尤其是在空战机动性和作战半径上的短板十分明显。

虽然后期有消息称,歼-31换装了国产的WS-13发动机,但航空发动机的研发从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推力不足、稳定性、耐用性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时间去打磨和优化。这种技术上的迭代和改进,注定了歼-31的研发周期会比歼-20更长。

然而,国际市场的道路同样不平坦。尽管歼-31的报价相较于美国的F-35有显著的成本优势,但在军贸市场上,价格从来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2018年沙特防务展上的亮相,2023年巴基斯坦的采购传闻,都未能最终落地。军贸交易背后牵涉的,不仅仅是技术性能的比拼,更是政治、后勤保障、技术转让等多方面的复杂博弈。

相比于美国的F-35,歼-31在国际市场上要面对的竞争对手不仅仅是战斗机本身,更是一个完整的作战体系。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就在歼-31看似“消失”在公众视野中时,一个新的机遇悄然出现——中国海军的新型电磁弹射航母。

歼-31的中型机身和设计特点,恰好符合舰载机对重量和气动布局的要求。随着歼-31舰载版本歼-35的研发加速,这款“消失”的战斗机似乎找到了新的舞台。

歼-31 20版的优化改进,不仅提升了隐身性能,更在气动布局上进行了针对性调整,显示出研发团队对海军需求的精准把握。

好饭不怕晚。歼-31的低调发展,实际上是中国军工在技术、市场与战略多重维度中深思熟虑的结果。它没有歼-20那样的耀眼光芒,却在自己的节奏中,逐步走向成熟。

歼-31的故事远未结束。它在国际市场上的挑战依然存在,但在海军舰载机领域,它正迎来新的机遇。

歼-31或许不会成为聚光灯下的焦点,但它以另一种方式诠释着中国航空工业的韧性与智慧。在未来战场的天际线上,歼-31注定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不在中央,却在关键节点。

军工创新从来不是一帆风顺,而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它的“消失”,是为了未来的“重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