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文件中,2015 年小米亏损 3.03 亿元。
2015年是小米的一个膨胀期,从2013年的估值100亿美元一跃到2015年的450亿美元。
2013年,小米还以一个创业公司自居,以灵活有效的供应链为傲,“小米现在绝对是第一梯队的客户,重要的客户可以优先拿到稀缺的零件。”2013年12月底,林斌在接受《第一财经周刊》采访时表示。
彼时,其估值是100亿美元,对比当时诺基亚公司71亿美元的市值,所有人都觉得小米泡沫严重,到了2015年,小米以大公司自居,开始疯狂投资硬件创业公司,将他们纳入自己的生态体系内。
“一个创业公司的失败率是90%,我觉得小米加持之后成功率会大幅度提升。”雷军将小米投资初创公司比作“加持”,这是一个佛教用语,当时,小米的估值是450亿美元。
但“加持”的过程并不光鲜,当时业界存在另一个说法:小米用自己的资源做筹码,把投资价格砍到其他投资者的一半。
一流创业公司普遍视小米为敌,“因为条款太霸道,比如:低质低价、低估值高占比、放弃自我品牌”,《第一财经周刊》当时报道称,没有进入小米生态圈的公司必须在小米的低价攻势面前做足准备,很多创业公司在面临小米低价路径时,显得苍白无力,只能等死。
这种低价路径,在5月2日的雷军来信中,被描述成为了道德高尚。对于消费者这一说法也许成立,但对于当时倒下的那一批创业者而言,恐怕不认可这一说法。
强势发展生态也是小米不得不采取的做法,当时美国《彭博商业周刊》在一篇报道中对小米当时超过400亿美元的估值提出质疑,报道指出,小米估值需要参考年估值和年销售之间的比率,即市售率,苹果这一比率为3,而按照现在小米当时公布的2014年743亿元,折合美元119.5亿美元销售额,这一比率已经接近4。
也就是说,小米光靠手机根本无法支撑起当时450亿美元的估值,生态是不得不讲的故事。依靠生态维持估值的做法持续到了小米IPO,在昨日的雷军来信中,他说,“我们还建成了全球最大消费类 IoT平台,连接超过1亿台智能设备。与此同时,我们还拥有1.9亿MIUI月活跃用户,并为他们提供一系列创新的互联网服务”。
在2015年生态慢慢被搭建起来的时候,小米自家后院起了火,最终表现是2016年年初小米5发布时,市场反响良好,但两三个月出不了货。
小米当时的傲慢,腾讯科技在2017年一篇报道中有过详尽的描写:
在小米5发布前,三星半导体中国区一位高层带着团队与郭俊负责的小米供应链团队见面,在现场PPT演说过程中,由于小米态度很差,三星也很强势,双方在现场发生了很激烈的争执,直接拍桌子,这位三星高层站起来就离开了。这件事很可能是接下来一系列事情发生的原因:三星AMOLED频幕那段时间出货量很大,但不给小米供货“。
报道中描写的故事还有,2015年春节前日本手机物料供应商前往北京拜访雷军时,按照约定时间到达,却足足等了3小时。
在文章中,小米供应链的崩溃被归于供应链团队身上,也就是前几天雷军宣布让他们离开的周光平等人。
最后是雷军充当的救火队员,到2016年夏天,雷军替代周光平,亲自抓起了供应链,前往韩国拜访三星,并请来曾经在英华达供职的小米生态链企业紫米科技的创始人张峰负责小米的供应链体系,上述问题才逐渐得到解决。
2016年前后,小米的自救还包括发展线下渠道、海外市场等等,最终,在2016年,小米还实现了盈利——利润4.91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