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Keep up to date with the latest news

原型设计工具解析:Figma、Sketch、MasterGo 与 SwiftUI 的对决与选择

在追求极致用户体验与敏捷开发节奏的今天,原型设计已从"锦上添花"演变为现代软件工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它不仅是设计师、产品经理与开发者之间沟通想法的桥梁,更是在投入大规模工程资源前,低成本验证产品假设、迭代用户流程、规避后期风险的核心手段。

市场上原型工具琳琅满目,从主流的图形化设计平台 Figma、Sketch、MasterGo,到苹果生态下备受推崇的声明式 UI 框架 SwiftUI,它们代表了不同的设计哲学与工作流。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工具的特性、适用场景,并着重分析以 SwiftUI 为代表的代码驱动原型设计的独特价值。

原型设计的本质与价值

从技术视角看,原型设计本质上是构建产品核心功能与交互逻辑的可测试模型的过程。其产出形态多样,从线框图到具备复杂交互逻辑的动态原型,甚至是以接近生产环境代码实现的功能切片。

原型设计的核心价值在于:

需求验证与风险规避: 快速将抽象概念具象化,暴露设计缺陷和逻辑漏洞,降低后期重构成本;

用户流程优化: 在真实交互场景(或模拟场景)中测试用户路径,收集反馈,打磨核心体验;

跨职能协作: 提供具体的可视化/可交互媒介,确保设计、产品、开发团队对目标有统一理解;

技术可行性探索: 对于代码原型,可在早期验证特定技术方案或复杂交互的可行性。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价值维度并非孤立存在。例如在需求验证过程中,技术可行性探索往往能反哺用户流程优化,而跨职能协作的质量又直接影响着风险规避的效果。这种多维度的价值交织,要求我们选择原型工具时必须建立系统化的评估框架。

图形化原型设计的"可视化优先"范式

图形化原型工具,通常指那些提供可视化画布、预置组件库、拖拽式交互链接的设计软件。它们极大地降低了原型创建的门槛,让非编码背景的设计师也能快速构建交互模型。

其主要技术特点:

所见即所得: 直观的图形界面,通过拖放、连接等操作完成设计;

组件化与设计系统支持: 内建或支持自定义组件库,便于复用和维护一致性;

交互链接: 主要通过页面/画板间的跳转、覆盖等方式模拟流程;

实时预览与分享: 即时查看原型效果,并能方便地分享给协作者或测试用户;

协作与版本管理: 支持多人在线编辑、评论,通常也具备一定的版本历史功能;

资源导出: 可导出设计稿、切图、标注信息,辅助开发实现。

主流工具分析

当前市场的三大主流选择:

Figma

核心优势: 基于 Web 架构带来的实时协作体验和跨平台能力(Web, macOS, Windows)。强大的矢量编辑、自动布局(Auto Layout)、变量(Variable)和交互原型以及智能动画功能。拥有庞大的社区插件生态;

适用场景: 跨地域+跨平台团队协作、构建复杂设计系统、需要高协作效率的项目。免费版对个人和微小团队友好;

定位: 协作优先的全能型 UI 设计与原型平台。

Sketch

核心优势: macOS 原生应用,性能优异,曾是 UI 设计领域的标杆。以强大的组建库功能著称,尤其适合构建和维护大型设计系统。原型功能相对基础,但与其设计苹果平台深度集成。近年也推出了 Web 查看器和有限协作功能;

适用场景: 深度苹果生态用户、以设计系统为核心驱动的项目。采用订阅制;

定位: 苹果平台的设计系统构建专家。

MasterGo

核心优势: 国内团队打造,对中文用户和本土工作流优化。永久免费策略对个人和中小团队极具吸引力。同样基于 Web,支持实时协作、Figma/Sketch 文件导入,功能对标 Figma;

适用场景: 国内设计师和团队,对成本敏感、看重本土化服务和中文支持的用户;

定位: 高性价比的国产协作式 UI 设计平台。

快速对比:

特性

Figma

Sketch

MasterGo

运行平台

跨平台 (基于Web)

macOS (主力), Web (查看/协作)

跨平台 (基于Web)

协作能力

顶级实时协作

有限

实时协作

定价模型

免费增值 (个人/小团队友好), 企业付费

订阅制

个人/教育免费,企业版收费

学习曲线

中 (尤其设计系统部分)

生态与市场

全球领导者,插件丰富

Mac用户为主, 设计系统影响力深厚

中国市场主力,快速增长

核心竞争力

实时协作, 跨平台, 插件生态

设计系统构建, 苹果原生体验, 历史积淀

免费策略, 本土化优化, 协作体验

这些图形化工具极大地提升了视觉设计和基础流程验证的效率。然而,当涉及到复杂状态管理、真实数据驱动、原生平台特性或高性能动画时,它们可能会遇到保真度天花板——出现了设计工具无法实现的原型。且设计稿到最终代码实现的最后一公里转换仍可能存在偏差和沟通成本。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工具在设计系统建设方面的价值正在被重新评估。Figma 的变量系统和自动布局功能,Sketch 的组建库深度集成,MasterGo 的国产化适配,都在推动设计系统从静态规范向动态可配置化演进。这种趋势使得图形化工具在中高保真原型设计中依然保持竞争力。

代码原型设计的"代码即真理"探索

为了追求更高的保真度、更流畅的开发转换和更强的交互实现能力,越来越多的团队开始拥抱"代码原型设计"。这种方法直接使用目标平台的 UI 框架编写原型代码。

其核心优势在于:

极致保真度: 原型即代码,其行为、性能、外观与最终产品几乎一致,尤其在动效、手势、平台特性集成方面;

设计即开发: 原型代码往往可以直接作为生产代码的基础,极大减少设计到开发的翻译损耗和重复工作;

复杂逻辑实现: 不受图形工具限制,可轻松实现复杂的状态管理、数据绑定、网络请求等;

版本控制与协作: 天然融入 Git 等开发工作流,便于版本管理、代码审查和并行开发;

真实设备测试: 可直接部署到目标设备,获得最真实的用户体验和性能反馈;

技术栈一致性: 设计师与开发者使用相同的语言和框架,促进更深层次的技术理解和协作。

这种范式的转变本质上反映了软件开发流程的深度融合。当设计决策直接转化为可执行代码时,传统的"设计-开发"交接环节被重构,取而代之的是持续集成的设计开发协同模式。这种变革对团队能力模型提出了新的要求——设计师需要具备基础编码能力,开发者需要更早介入设计过程。

SwiftUI:苹果生态下的代码原型利器

在苹果生态内,SwiftUI 的出现为代码原型设计带来了革命性的体验。作为苹果现代化的声明式 UI 框架,它让开发者(甚至愿意接触代码的设计师)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精度构建原型。SwiftUI 在苹果公司内部已经成为了原型设计的工具,甚至在一些团队中取代了原先由 Sketch 等工具主导的设计流程。

声明式语法演示

SwiftUI 的声明式语法让 UI 设计变得直观易懂。通过简单的视图组合和数据绑定,开发者可以快速构建复杂的界面。

让我们新建一个项目,创建一个 SwiftUI 的视图:

import SwiftUI

struct ContentView: View {

var body: some View {

Text("Hello, World!")

}

}

#Preview {

ContentView()

}

可以看到,Text 组件的声明式语法让我们可以快速构建出一个文本。SwiftUI 的预览功能也让我们可以实时查看效果,极大地提升了开发效率。

让我们试着在前面加上一个地球图标,并更改一下文本的颜色和字体:

struct ContentView: View {

var body: some View {

HStack {

Image(systemName: "globe")

.font(.largeTitle)

.foregroundColor(.green)

Text("Hello, World!")

.font(.largeTitle)

.foregroundColor(.blue)

}

}

}

就是这么简单,我们可以快速地构建出一个包含图标和文本的视图。

"食尚指南"用户界面设计

这是我们要仿照的用户界面,来自云游君开发的"食用手册":

当然,我不会照搬这个界面,而是会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删改,并增加一些我们"食尚指南"的功能。我将使用 SwiftUI 来实现这个界面:

ContentView.swift

import SwiftUI

struct ContentView: View {

var body: some View {

GeometryReader { proxy in

HomeView()

VariableBlurView(maxBlurRadius: 10)

.frame(height: proxy.safeAreaInsets.top)

.ignoresSafeArea()

}

}

}

struct HomeView: View {

@State private var showingImagePicker = false

@State private var inputImage: UIImage? // Holds the image returned from the picker

@State private var displayImage: Image? // SwiftUI Image view to display

var body: some View {

NavigationStack {

ScrollView {

VStack(alignment: .leading, spacing: 32) {

Text("好的,今天我们来做菜!")

.font(.title)

.bold()

Button(action: {

showingImagePicker.toggle()

}) {

Label("拍照识图", systemImage: "magnifyingglass")

.frame(maxWidth: .infinity)

.padding(8)

}

.buttonStyle(.bordered)

.tint(.blue)

.overlay(

RoundedRectangle(cornerRadius: 12)

.stroke(.blue.opacity(0.45), lineWidth: 1)

)

// MARK: — Ingredient Sections

IngredientSectionView(

titleEmoji: "🍳",

title: "先选一下食材",

groups: [

IngredientGroup(

nameEmoji: "🥬",

name: "菜菜们",

color: .green,

items: [

"土豆", "胡萝卜", "花菜", "白萝卜", "西葫芦", "番茄", "芹菜", "黄瓜", "洋葱", "莴笋", "蘑菇", "茄子", "豆腐",

"包菜", "白菜",

]

),

IngredientGroup(

nameEmoji: "🥩",

name: "肉肉们",

color: .red,

items: ["午餐肉", "香肠", "腊肠", "鸡肉", "猪肉", "鸡蛋", "虾", "牛肉", "骨头", "鱼(Todo)"]

),

IngredientGroup(

nameEmoji: "🍚",

name: "主食也要一起下锅吗?(不选也行)",

color: .yellow,

items: ["面食", "面包", "米", "方便面"]

),

]

)

// MARK: — Tools

IngredientSectionView(

titleEmoji: "🔍",

title: "再选一下厨具",

groups: [

IngredientGroup(

nameEmoji: "",

name: "",

color: .gray,

items: ["烤箱", "空气炸锅", "微波炉", "电饭煲", "一口能炒又能煮的大锅"]

)

]

)

// MARK: — Matcher Card

RecipeMatcherCard()

Spacer(minLength: 60)

}

.padding()

}

.sheet(isPresented: $showingImagePicker) {

ImagePicker(selectedImage: $inputImage, sourceType: .camera)

}

.navigationBarTitleDisplayMode(.inline)

}

}

}

// MARK: - Ingredient Section

struct IngredientSectionView: View {

let titleEmoji: String

let title: String

let groups: [IngredientGroup]

var body: some View {

VStack(alignment: .leading, spacing: 24) {

HStack(spacing: 6) {

Text(titleEmoji)

Text(title)

.font(.title2.bold())

}

ForEach(groups) { group in

VStack(alignment: .leading, spacing: 12) {

if !group.name.isEmpty {

HStack(spacing: 4) {

Text(group.nameEmoji)

Text(group.name).font(.headline)

}

.padding(.bottom, 4)

}

TagFlow(data: group.items) { item in

Text(item)

.font(.callout)

.padding(.horizontal, 14)

.padding(.vertical, 6)

.background(group.color.opacity(0.15))

.clipShape(RoundedRectangle(cornerRadius: 12))

.overlay(

RoundedRectangle(cornerRadius: 12)

.stroke(group.color.opacity(0.45), lineWidth: 1)

)

}

}

}

}

}

}

// MARK: - Simple TagFlow

struct TagFlow: View where Data.Element: Hashable {

let data: Data

let content: (Data.Element) -> Content

init(data: Data, @ViewBuilder content: @escaping (Data.Element) -> Content) {

self.data = data

self.content = content

}

var body: some View {

FlowLayout(alignment: .leading) {

ForEach(Array(data), id: \.self) { item in

content(item)

}

}

}

}

/// A one-file, minimal “flow” layout (iOS 16+). From WWDC22 session 10056.

struct FlowLayout: Layout {

var alignment: Alignment = .leading

func sizeThatFits(proposal: ProposedViewSize, subviews: Subviews, cache: inout ()) -> CGSize {

arrangement(in: proposal, subviews: subviews).size

}

func placeSubviews(

in bounds: CGRect,

proposal: ProposedViewSize,

subviews: Subviews,

cache: inout ()

) {

let arrangement = arrangement(in: proposal, subviews: subviews)

for (index, place) in arrangement.frames.enumerated() {

subviews[index].place(

at: CGPoint(

x: bounds.minX + place.origin.x,

y: bounds.minY + place.origin.y

),

proposal: ProposedViewSize(place.size)

)

}

}

private func arrangement(in proposal: ProposedViewSize, subviews: Subviews) -> (frames: [CGRect], size: CGSize) {

let maxWidth = proposal.width ?? .infinity

var origin = CGPoint.zero

var lineHeight: CGFloat = 0

var frames: [CGRect] = []

for subview in subviews {

let size = subview.sizeThatFits(ProposedViewSize(width: maxWidth, height: nil))

if origin.x + size.width > maxWidth {

origin.x = 0

origin.y += lineHeight + 8

lineHeight = 0

}

frames.append(CGRect(origin: origin, size: size))

origin.x += size.width + 8

lineHeight = max(lineHeight, size.height)

}

let totalHeight = origin.y + lineHeight

return (frames, CGSize(width: maxWidth, height: totalHeight))

}

}

// MARK: - Fake “Matcher” Card

struct RecipeMatcherCard: View {

@State var selectedSearchMode = searchModes.fuzzy

var body: some View {

VStack(alignment: .leading, spacing: 16) {

HStack {

Image(systemName: "takeoutbag.and.cup.and.straw")

Text("来看看组合出的菜谱吧!")

.font(.title3.bold())

Spacer()

Image(systemName: "line.3.horizontal.decrease")

}

Picker("搜索模式", selection: $selectedSearchMode) {

ForEach(searchModes.allCases) { mode in

Text(mode.rawValue)

}

}

.pickerStyle(.segmented)

Text("你要先选食材或工具哦~")

.foregroundStyle(.secondary)

.font(.footnote)

}

}

}

enum searchModes: String, CaseIterable, Identifiable {

case fuzzy = "模糊匹配"

case accurate = "严格匹配"

case survival = "生存模式"

var id: Self { self }

}

// MARK: - Support Models

struct IngredientGroup: Identifiable {

let id = UUID()

let nameEmoji: String

let name: String

let color: Color

let items: [String]

}

#Preview {

ContentView()

}

以下是我们实现的原型效果:

这个案例展示了 SwiftUI 在构建复杂交互时的独特优势:

状态驱动的动态更新:通过 @State 和 @Binding 实现的响应式编程模型,使得用户交互能即时反映在界面状态上;

可复用的组件架构:从 TagFlow 到 IngredientSectionView,声明式语法天然支持组件化开发;

实时预览与热重载:#Preview 宏配合 Xcode 的实时预览功能,极大提升了迭代效率;

平台特性深度集成:如 safeAreaInsets 处理、SF Symbols 系统图标调用等,都能无缝衔接苹果生态特性。

权衡与考量

当然,采用 SwiftUI 进行原型设计也需要考虑:

学习曲线: 需要掌握 Swift 语言和 SwiftUI 框架,对非程序员有较高门槛;

平台局限: 主要服务于苹果生态 (iOS, macOS, watchOS, tvOS),无法兼顾 Windows、Android 等平台;

初期投入: 对于纯视觉探索阶段,可能不如图形工具快速灵活。

这种权衡本质上反映了设计阶段与开发阶段的价值平衡。当项目进入高保真验证阶段或需要深度技术验证时,SwiftUI 的优势会显著放大;而在概念探索初期,图形化工具的灵活性优势依然明显。

结论:选择最适合的路径

原型设计的工具选择并非非黑即白。

Figma, Sketch, MasterGo 等图形化工具在快速视觉探索、低保真流程验证、跨职能初步沟通方面依然高效且易用,是大多数团队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

SwiftUI (以及其他平台的类似框架) 代表了追求高保真、复杂交互、与工程实践紧密集成的代码驱动原型设计范式。它特别适用于:

对交互细节、动画效果要求极高的场景;

需要深度集成平台特性或真实数据的原型;

期望最大化减少设计到开发损耗,提升工程效率的团队;

开发者主导或设计师具备一定编码能力的项目。

理解不同工具的哲学、优势与局限,根据项目阶段、团队构成、保真度要求和目标平台,战略性地选择或组合使用这些工具,才能真正发挥原型设计的最大价值,驱动创造出卓越的产品体验。原型设计的领域仍在不断进化,拥抱变化、持续学习是每个产品缔造者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