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战各地
刘邦先发制人,先后攻克胡陵县、方与县。正值郡守平率军围攻丰邑,众人坚守数日后,刘邦亲自出马击败敌军。秦朝泗水郡的卒史周苛、周昌兄弟也加入其阵容。刘邦命雍齿驻守丰邑,樊哙东征平定沛县。随后,刘邦在薛县城西打败泗水郡郡守壮,壮逃至戚县。刘邦部将左司马成功捕获郡守壮并斩首。
之后,刘邦再度挥师攻打胡陵县,萧何与夏侯婴成功说服泗水郡监平面临压力而投降。刘邦返回亢父县后抵达方与县,正好遇魏人周巿攻打方与。此时曹参率军抵挡,未见正面冲突。周巿再派人收买雍齿,但仍未能成功。
刘邦第二次攻击丰邑依然无果。项梁击败景驹、秦嘉后驻扎薛县。得知项梁入驻后,刘邦带萧何、曹参、刘交等步兵骑兵一百余人,前往拜见。项梁赠予刘邦士兵五千人,并封了十个五大夫等级的将领。返回后,刘邦重整旗鼓,再次攻打丰邑,终于攻陷城池,雍齿投奔魏国。返回薛县后,萧何参与拥立了楚怀王
西进灭秦
项梁逝后,楚怀王与诸将立约:项羽随宋义援赵,刘邦率军西征,谁先破咸阳,谁便在关中称王。
秦王子婴元年(公元前207年)十月,刘邦大军兵临咸阳。子婴谋杀奸臣赵高,献上玉玺,向刘邦投降。刘邦入秦宫,见金银财物、美女数千,欲入居宫中。樊哙劝之撤离,刘邦不从。张良曰:“君之得此,因暴秦而起,当以简朴为本。今入咸阳,宜克己为政,安民于心。否则‘助纣为虐’矣。且‘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望采纳樊哙之意。”刘邦于是退出秦宫,驻扎霸上。
当时同刘邦入咸阳之将皆争抢库中财宝,唯萧何先收秦相和御史所藏律令文献及图籍。秦制,丞相辅佐天子,治理国事;御史大夫监督百官,谏言政务。二者除军权外,几乎揽尽朝政。萧何所藏律令图书档案,使刘邦掌握天下山川险要、人口分布、财力强弱、民生疾苦等情,为拟定政策和律令奠定基础,成为西汉政权建立与稳定之关键。此亦可见萧何思虑之深远。
立为汉相
刘邦率先进入咸阳,其后项羽亦挥军入关,同年二月,自封为西楚霸王,治梁、楚九郡,建都彭城(今江苏徐州)。然项羽背信楚怀王,册立刘邦为汉王,掌管巴、蜀、汉中等荒僻之地,且以南郑为都。同时,将关中授三位降将,分别为:雍王章邯、翟王董翳、塞王司马欣,意在围困刘邦。
刘邦怒而欲攻项羽,周勃、灌婴、樊哙皆规劝,唯萧何谏说:“虽在汉中为王不佳,岂不较死为妙?”刘邦反问:“何谓死哉?”萧何答道:“兵弱而将少,战则必败,犹如置之于死地。《周书》云:‘天予而不受,反受其咎。’‘天汉’之名,美矣!商汤、周武皆能委屈而伸张大志者,可谓一人之下,万乘之上。愿大王在汉中深根固本,安抚百姓,爱惜贤才,利用巴蜀财源,挥师平定三秦,以图天下。”刘邦听后,答应前往汉中,命萧何为相。
保举韩信
四月,诸军停战各自归乡。汉王刘邦亦去封国,项羽命三万部属相随,楚及各诸侯因尊重汉王而从之人载道。项羽麾下郎中韩信于此时归降刘邦,任连敖,不久因罪被罚,幸得夏侯婴相救,荐予刘邦,擢为治粟都尉。之后,韩信与萧何频繁交谈,萧何观其非凡。刘邦离去之际,张良相送至褒中县,劝刘邦焚毁栈道,明言无意东归,以安楚之心。刘邦命张良返回韩国。汉军从杜县南入蚀地山谷,依张良之策,撤军后尽毁栈道,确保安全,同时示项羽无东进之意。抵达新都南郑时,各将士闻歌思乡。韩信感萧何等屡次保举而未受重用,遂率众逃亡。守备得知萧何追韩信,急报刘邦:“萧丞相消失踪迹。”刘邦震惊之下,如同失去一臂。
次日,萧何重返刘邦帐营,刘邦愤怒之余,亦感欣慰,质疑萧何:“汝何往?”萧何从容回答:“实非逃匿,追韩信而已。”刘邦斥责:“朕屡屡失去大将,皆未闻汝有所行动,独追韩信?戏弄朕乎?”萧何回应:“那些大将易得,如韩信之才,天下无双,一旦逃逸,再无可寻。倘若大王仅望在汉中久存,无韩信亦可;若有意逐鹿中原,除韩信之外无人可助。唯大王深思。”刘邦反驳:“朕欲东归,岂可久困此穷乡僻壤?”萧何援引:“大王若决意东征,重用韩信,彼定会留连;若不重用,则必离去。”刘邦同意:“朕念及于你,委其为将。”萧何提醒:“纵然为将,亦难挽其去意。”刘邦妥协:“那便为大将!”萧何应允。
刘邦即刻召见韩信。萧何提醒:“大王素来傲慢无礼,今立大将,犹如唤稚童般轻率,此乃韩信离叛之由。若真有意拜以大将,当择吉日,先斋戒沐浴,筑起高坛,按仪制行之。”刘邦言听计从。汉军诸将闻讯皆窃喜,以为自身当选。然至典礼之时方知韩信当选,众人惊愕不已。
留守后方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刘邦悄然挥师撤离南郑,直奔东方,而萧何则坐镇后方,负责巴蜀的税务及军粮。汉军士兵抵达巴蜀后,思念故土,念及归途,勇往直前,大破雍王章邯的兵力,不到一个月即占据了三秦之地。 刘邦命萧何暂居关中,安抚百姓,并筹集兵员与粮饷。刘邦亲自引领大军攻向彭城。
经过战乱,关中的状况惨不忍睹,秦都咸阳遭项羽焚毁已长达三个月,只剩废墟。萧何留在关中,勤于安抚百姓,恢复生产,全力整顿残破的关中。他重建混乱的统治秩序,恩威并施,赢得百姓信任。他新修宫殿、城墙等,开放皇家禁地给百姓耕种,赐封百姓爵位,减免租税。他还任命年龄在五十岁以上,德高望重的人为乡三老,辅佐县令,教导民众,免除其徭役,每年年末赐予酒肉。由于他治理得当,颁布新法,农业生产很快复苏,巩固了后方,确保了前线需求。
汉二年,趁项羽东征之际,刘邦突袭彭城(今江苏徐州)。然而,刘邦因贪图享乐而被项羽的三万精兵围困于彭城灵壁。幸亏陈平献计,刘邦才得以逃出。此时,关中的壮丁已多数应征,萧何便调遣老弱与未达服役年龄的少年支援荥阳,韩信亦率兵与刘邦会师,刘邦得以重新崛起,与项羽军队对峙于荥阳、成皋一带。萧何坐镇关中,征集兵马、物资,保障汉军供给。刘邦对此表示满意,他在与项羽对峙京、索之时,屡次派使者慰问萧何。有位鲍姓儒生对萧何说:“大王在外征战,屡次慰问您,恐有猜忌。为保平安,不如派遣您能参军的子孙前往大王军中,以示忠心。”萧何听从建议,刘邦龙颜大悦。
公元前203年,项羽陷入战争困境,而刘邦的队伍却因为有萧何坐镇关中,源源不断地提供物资,形成兵力强盛,粮草充裕的优势。最终,刘邦战胜项羽,逼使其自刎于乌江。
开国首功
公元前202年,刘邦击败项羽,稳定楚地局势后被诸侯拥立为帝。二月初三,刘邦即位诏书在洛阳南宫发布,诸位纷纷聆听。继位次日,刘邦在洛阳设宴犒赏群臣。欢笑声中,刘邦询问:“谁能知晓我为何能赢得天下,项羽为何会失去天下?”众人热烈发言。刘邦表示:“论谋略、治国、军备,三者我不及张良、萧何与韩信。此三人均为我大汉国之基石,辅许我建立帝业。项羽依赖范增,未能善用,方有此败。”可见,刘邦对张良、萧何、韩信极为倚重,此三人被尊称为“汉初三杰”。
刘邦论功行赏,萧何封为酂侯,赐最多土地。诸臣求平阳侯曹参座位,刘邦认为萧何应得首位。关内侯鄂君支持萧何,刘邦将其排为首席,封其家族十余人,增添两千户。于是,萧何荣登诸卿之首,获评“开国第一侯”,得到万户封地。
营建长安
封赏诸候之后,建都之事便刻不容缓。起先,曾有意迁都洛阳,但戍卒娄敬向刘邦进言,尊崇关中地势,建议迁往此地。刘邦咨询张良后,立即采纳了娄敬的建议,并任命其为奉春君,赐刘姓。于是,刘邦移驾栎阳,下令宰相萧何在咸阳兴建都城,至公元前201年,将咸阳更名为长安。
公元前199年,刘邦巡视未央宫修建情况。该宫规模宏大,展达二三十里。东西两侧以阙门为最广,殿宇形式高敞恢宏,尤其前殿华丽壮观。武库与太仓坐落于殿旁,气象万千。刘邦巡查过后,惊叹宫室过于气派奢华,因而责问萧何:“朕欲解民于倒悬,如今天下安定,却仍民贫财匮,怎能建造此等宫殿?”萧何从容应对:“唯有天下未定时才能调动人力物力修建宫室,何况天子应以四海为家,宫殿壮丽才能展现权威,避免后世再行改造。”刘邦闻此言后,怒气渐消。
诛灭韩信
公元前202年二月,刘备成为皇帝后,为了稳固新生的西汉政权,他决定逐步消除异姓王。他认为韩信功高震主,握有兵权,因此率先对他下手。实际上,在韩信担任大将军时,刘备已对韩信心存疑虑。他巧妙地利用韩信攻城掠地,为汉王朝奠定基础;但在羽翼丰满、实力雄厚后,他开始逐渐排挤、贬低韩信。楚汉战争期间,当韩信在北线破魏平赵、收燕伐齐后,刘邦迫不及待地授予他齐王头衔;而在汉军包围楚军至垓下并最终消灭项羽后,刘邦立即将韩信改为楚王,使其远离稳固的齐地。接着,刘邦利用巡游云梦泽之机,设法擒住韩信,将其押送京城并软禁,同时夺取了韩信的兵权,最后降为只有虚名的淮阴侯。
公元前197年,阳夏侯陈豨发动叛乱,自立为王。刘邦亲率大军前往征剿,韩信却称病未随行。谁料,韩信的部下告发,称陈豨的反叛实则源于韩信,二人已有约定,准备借助韩信作为内应,在一夜之间,以假传圣旨之名释放所有奴隶和犯人,伺机刺杀吕后及太子刘盈,共同夺取天下。吕后闻讯后,急忙召见丞相萧何商议。 二人商定策略后,让萧何实施。
萧何返回家中后,心中感慨万分,依计派遣心腹假扮军人,绕北一圈,假装报告称陈豨已全军覆没,皇上即将凯旋。诸位大臣闻讯前来宫中庆贺,韩信却称病不出。次日,萧何依然邀请韩信赴宴,但韩信仍称病拒之。于是,萧何亲自造访韩信府邸,以探病为名,直接闯入内室。只见萧何已至,韩信再无法推脱,只能寒暄几句。
萧何称:“我与君原是知己,邀君赴宴,实为有要事相谈。”韩信忙问何事。萧何答道:“近日皇上从赵地传来捷报,陈豨已败逃匈奴。你称病不出朝,已引发众人疑虑。如今皇上获胜,众人皆去朝贺,仅你缺席。如此情形,只怕不妥。”萧何言辞恳切,韩信只得应承。更何况萧何曾力荐他留在刘邦阵营,对萧何深信不疑,于是跟随着萧何来到长乐殿向吕后献礼。岂料宫中早已埋伏着刀斧手,待韩信踏进陷阱,吕后即命刀斧手将其捆绑,押至殿旁钟室杀害。事后,吕后更下令诛韩信三族。
萧何助吕后诛韩信,正中刘邦“固根基”之策,为刘邦除却心头大患。刘邦对萧何更为恩宠,加封五千户。故常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自污名节
萧何计谋除去韩信后,获得刘邦更盛的恩宠,不仅封赏其职位,还派遣一位都尉及500士兵充任他的护卫,显示出刘邦对其恩宠日益深厚的姿态。众人纷纷祝贺,宴席间喜气洋溢,萧何亦欣喜不已。然而,加封之日,一名为召平的门客身着素衣白履,昂然而入,居然在宴席上吊丧。此举令萧何震怒,呵斥道:“是不是喝醉了?”召平本是秦朝的东陵侯,秦灭后隐迹居于郭外以种瓜为业,因其瓜味绝美,时人誉之为“东陵瓜”。
萧何曾闻其贤名,引为臂助。今见萧何仍未能理解其深意,便告诫:“还请大人莫过早喜悦,恐有后患。”萧何迷惑不解:“我位居丞相,受宠珍视,行事极为谨慎,何故生忧?”召平回答:“皇上亲临战阵,而阁下安居后方,却受封赐。我揣摩皇上之意,恐有疑虑。大人难道没有看到韩淮阴的遭遇吗?”萧何听罢,恍然大悟,惊出一身冷汗。次日清晨,萧何即进宫面圣,坚辞封邑,并献出大量家财,拨入国库,以充军用。刘邦大悦,加以重赏。
刘邦亲自率军征讨,身在战场时,每次听到萧何调派军粮至前线,他总会询问:“萧相国在长安做些什么?”。使者回禀,萧相国爱民如子,行事公正,没有其他过分的举动。刘邦听后,只是沉默。使者回报给萧何,他也弄不懂刘邦到底想表达什么。有一天,萧何察觉到门客们的异样,有一名门客对他说:“您可能近期将被处死。”萧何惊愕不已,追问原因。门客继续说:“您身为百官之首,还有什么可以册封的呢?您在入关后便深得民心,至今已十多年,而且您总是尽量为民众谋福,以此安抚百姓。皇上之所以多次询问您的居所和行踪,正是担忧您借助关中的民望有图谋。试想,如果您趁虚造势,闭关自守,岂不是使皇上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如今您不都能从中明白吗?”于是,萧何按照门客的建议行事,刘邦果然非常满意。
刘邦平定了黥布的反叛,班师回朝时,百姓拦道申诉,控告相国低价强抢民宅田地,价值数千万。刘邦回到宫里,萧何前来拜见。皇上笑道:“相国竟巧取豪夺,为己牟利!”将百姓的申诉信尽数交与萧何,说道:“自行面见民众,谢罪吧!” 萧何把握时机,为百姓请命:“长安一带地狭,上林苑中的空地浪费颇多,望陛下令百姓开垦耕种。(收获之粮归耕者),而禾秆不收,用作苑中所养禽兽之饲料。”刘邦勃然大怒,指控:“阁下竟趁机收受商贾财物,却要讨取朕的上林苑!”于是下令将萧何关押入狱,并加刑具。
数日后,刘邦亲信王卫尉询问:“相国何罪之有,陛下何故忽然幽禁他?”刘邦答曰:“当年秦相李斯善将功归主,过则自揽。今天下好利的商贾皆馈以财,而相国求予民田于我,意欲笼络百姓。故此我囚之罚罪。”王卫尉曰:“‘在其位,谋其政’,若有利于民,何敢不为朝廷争取。相国岂能凭空受商人贿赂?况且, 陛下久与楚战,陈豨、黥布作乱之时,陛下远征平定,相国留守守关中,倘若有异志,则函谷以西尽失矣。相国无此念,又怎会贪求商人钱财?试问秦亡乱在不知过,李斯承担过错,又有何借鉴价值?陛下岂能轻信此等谣言?”刘邦闻之,不悦甚深。翌日,遣使持节释除萧何狱。
当时已高龄的萧何,获释后更惶恐不安,恭敬至极。因受具刑而手足麻木,步履艰难,且衣冠不整,身染污垢,然不敢返家洁身以拜驾,唯蹒跚上殿谢恩。见萧何如此窘迫,刘邦亦觉愧疚,慰藉道:“相国免礼!此乃为民请命,朕未应允。朕只是夏桀、商纣之流,而相国乃德才兼备之相。朕囚相国,正是告示百姓宰相之贤,朕之不足。”
晚年去世
刘邦晚年,宫闱争斗激烈,他意欲废黜太子刘盈,改立赵王刘如意为储君。然而,萧何、张良等重臣极力劝阻,刘邦始终未能下定决心。
公元前195年4月,刘邦于长乐宫告别人世。同年,太子刘盈即位,史称惠帝。任命萧何为相国。然而此时萧何已年迈,精力大不如前。于是他在“约法三章”的基础上,借鉴秦律,摘其精要,精心制定了汉律九章,由此拉开了汉王朝制律的序幕。九章律废除秦律的苛细与严酷,使律法更为精炼易懂。至公元前193年,长期操劳的萧何因病卧榻不起,生命垂危之际,惠帝亲自探访,并询问:“相国百年后,谁当继任?”随后又问:“曹参如何?”萧何闻之,撑起病体,叩首道:“陛下得曹参为相,我萧何必含笑九泉!” 惠帝赐予萧何之谥号为“文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