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善扑营
“善扑营”的跤手作为皇帝的侍卫,每逢皇帝出巡都要紧随左右,时刻保护皇帝的安全。休息时还要进行摔跤表演供皇帝和王公大臣们观看。据说,当年刚继位的康熙皇帝,就是通过训练几个少年布库以制服鳌拜的,从而使康熙除鳌拜的故事名扬天下。
清 善扑营布库献艺
据老北京跤艺传承人双德全师傅介绍,清朝“善扑营”内的总教头名为“罡尔鞑”,跤手称作“扑户”。每逢遇有重大活动和庆典的时候,“善扑营”的扑户们都要出来表演技艺。特别是皇帝宴请蒙古王公的时候,更是要同蒙古来的跤手进行较量,大获全胜者往往会被皇帝授予“巴图鲁”(满语英雄的意思)的称号。清朝灭亡以后,这些“善扑营”的跤手失去了职业和经济来源,他们为了养家糊口,有的人在家里开办武馆传授技艺,有的人就到天桥撂地摔跤。
马海方 《天桥跤手》
讲究技巧和观赏性
所谓的中国式摔跤其实就是咱老北京常说的撂跤,北京可以说是中国式摔跤的发祥地,而老北京跤艺不仅包含了各种摔跤的技巧,还与老北京风趣的土语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具有北京特色的表演形式。早在清朝时老北京跤艺就被称作为‘武相声’,不仅具有对抗性,还有很强的表演性和观赏性。
老北京撂跤
老北京跤艺是非常讲究技巧的摔跤形式,行内有“大绊子三百六,小绊子赛牛毛”的说法。在技法上讲究二十字诀:踢、抽、盘、肘、卧、抻、撤、闪、拧、空、蹦、拱、排、滑、套、扒、拿、里、倒、勾。跤手要根据自身条件掌握各种技战术,在实战中,既要敢于主动进攻,又要扬长避短,随机应变,从而最终战胜对方。
老北京跤艺技巧
老北京跤艺的观赏性非常强,不光是摔跤本身,就连跤手的穿着打扮也是很特别的,上身光膀子穿一件用十一层布衲成的褡裢。下身穿一条兜裆滚裤,还要扎着腿带子。腰系驼毛中心带,脚蹬螳(dao)螂肚的靴子。过去的摔跤分“尖”“腥”两种。所谓“尖”就是跤手们相互真摔,“腥”就是假摔属于表演跤,那摔出来就又脆、又帅、又漂亮,跤手们相互出托,非常的好看。
北京跤艺表演
善扑营传人双德全
作为老北京跤艺传承人和晚清“善扑营”跤手王彬的第三代传人,双德全师傅虽已年逾古稀,但只要一说起摔跤,他就立马来了精神。“从我20岁正式拜师到今天,整整50年了,每天的早功从来没落过空,现在撂倒两三个徒弟不成问题。”
老北京跤艺传承人双德全
双德全从小就喜欢摔跤,十几岁就常到天桥看跤手撂跤。年轻时为了自己心中的摔跤梦,他自费购买跤衣和训练器材,在德胜门外的滨河公园办起了露天跤场。每到双休日,他就和十几位跤手早早把场子支好,开始撂跤。从跤场开办之日起,双德全就立下规矩,每个学员必须作风正派、文明礼貌,只要肯学,不管多贫困都义务传授跤式。
这种坚持最终换来了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1995年在相关部门的扶持下,双德全创立了中国式摔跤训练基地,2000年又建了十里河摔跤馆。如今来摔跤培训班学习摔跤的人越来越多,不仅有北京人,还有很多慕名而来的外地爱好者,甚至还有金发碧眼的外国人。
说了这么多,希望您能对老北京跤艺产生兴趣,下面小志还为您准备了一段视频,您可以看看双德全师傅和他的徒弟们是如何撂跤的,感受一下老北京跤艺到底是怎样的中国功夫。
点击 视频精彩继续!
参考资料来源:
《北京志·体育志》
《中华武术》
《这里是北京》等
编审:袁 琳
核审:章亦民 黄一曼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