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Keep up to date with the latest news

中国科举制出现原因:被隐藏的太深,中国历史果然符合演化规律

尽管一些平民获得了知识,但由于当时社会依旧以贵族为主,知识渊博的平民依然难以进入政坛,只有极个别的例子才会获得机会。例如,平民出身的子路,就曾被卫国大夫孔悝任用为家臣。

然而,随着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生产力得到极大提升,井田制度的动摇以及各国间的兼并战争愈演愈烈,魏国为了生存与发展,率先进行了变法,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李悝变法。

李悝的变法改革,涉及了两大关键方面:首先,他建立了“武卒”制度,对军队士兵进行考核,并根据军功选拔官员,给寒门子弟提供了通过战功改变命运的机会;其次,废除了世袭制,取消了官员的世袭俸禄,开始按照个人能力来选拔官员,同时向各国广纳人才。经过这些改革,魏国一跃成为战国时期的第一大国。

李悝的变法尽管仍然局限于贵族和中小地主阶层,但它已经是中国古代人事改革的一次重大突破。魏国之后,其他列国纷纷进行变法,改革措施也逐渐深入。例如,齐国的邹忌通过劝谏齐王,推动了朝廷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则深入到各个领域,尤其在人事选拔上,秦国实施了军功爵制,许多高级官员来自寒门。

正是经过这些人事改革,平民有机会进入政坛,陈胜便在这一背景下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豪言壮语。如果把陈胜放回春秋时代,他是无法做出这样激昂的言论的。

三、汉代察举制的崩溃

虽然战国时期已有重大的改革,选拔官员开始不再完全依据血统,但总体而言,选官制度仍不够完善。到了汉代,为了应对日益复杂的国家治理需求,刘邦发布了“求贤诏”,要求各郡推荐具有治国才能的贤良之士。汉文帝进一步下诏,要求选拔“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设立了“对策”考试,确定了选拔标准和等级。

到了汉武帝时期,察举制度逐渐完善,提出了“德才兼备”的原则,并且明确了德才标准,其中德才标准中的“德”应排在“才”之前。

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察举制的选拔权掌握在地方长官手中,但选拔名额却十分有限。如果遇到一个强势的皇帝,察举制尚可维持,但在一些情况中,地方官员往往出于私心,举荐自己的亲朋好友,甚至进行权谋勾结,导致官场腐败,门阀世族的垄断。正是这种腐败和私利,使得察举制逐渐走向崩溃。

不过,正如阴阳相生,事物在衰败中往往孕育出新生的力量。公元前132年,察举制度即将崩溃时,汉顺帝采纳了左雄的建议,进行了一次改革,史称“阳嘉新制”。这一改革通过限制选拔年龄、引入考试机制,进一步明确了选拔标准,为后来的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

然而,汉朝的根基已经动摇,尽管短期内阳嘉新制有所成效,但由于世家豪族依旧掌握了大量的政治资源,底层有才之人仍然难以突破阶层,官场依然被世家豪族控制,最终察举制依然无法避免崩溃。

四、魏晋南北朝的选拔制度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政治形势变得更加复杂。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许多领主意识到,必须进行人事改革,打破世族对官场的垄断。曹操便在此时推出了改革性的《求贤令》,提出“唯才是举”的口号,不问出身、不问家世,只要有才华的人都可以被选用。曹操的这一改革,虽然也强调了人才的德行,但在特殊时期,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依旧是才华。

曹操的改革不仅仅是吸引人才,也有着打压士族的意图。因为士族拥有雄厚的财富和强大的政治背景,权力过于集中,已经成为社会的隐患。然而,曹丕上台后,试图调和士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采取了陈群的“九品中正制”,在选官时,既要考虑家世,也要衡量个人的品行和才华。可惜的是,随着“九品中正制”的执行,士族的权力逐渐增强,最终导致了司马氏篡位的悲剧。

九品中正制主要通过“中正官”对选拔对象进行评定,内容包括家世、个人品行和能力。虽然表面上“家世”只是参考因素,但在实际操作中,家族背景仍然至关重要。在司马晋朝,这种制度完全被士族控制,寒门子弟难以获得上升的机会,最终演变为门阀制度的工具。

到了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皇权加强以及寒门逐渐崛起,门阀士族逐步衰落。直至隋朝,随着大一统局面的恢复,隋朝皇帝为了巩固政权,大力打击门阀士族,在此基础上创立了科举制度。科举制摒弃了传统的家族世袭观念,取消了依赖中介人推荐的方式,直接让寒门和士族平等竞争,尽管实际上,具有家族背景的人依然占有一定优势。

结语:科举制的历史源流

科举制度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史演进中的必然产物。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与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变化密切相关。从汉代察举制的萌芽,到魏晋南北朝的制度演变,再到隋唐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度的形成是中国古代政治体系不断改革与发展的结果。这也充分展示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以及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度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中国古代文明的进程和选拔制度,实际上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这种制度的变迁与发展,表明中国古代文明的复杂性与深邃性,也让我们认识到,古代中国的文明成就远远超出了现代人对其的普遍认知和评价。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