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近期,国学时代与斯玛特合作开发的《天空中的动物园——走进美丽的二十八星宿》“国学+艺术”家庭亲子课程正在热播,其中提到了端午节习俗划龙舟,端午节与“龙”有什么关系呢?尤其是与二十八星宿中的“龙”有什么关系?我们根据古籍记载做一些简单有趣的推想。
端午节到了,端午节与纪念大诗人屈原有关。端午节有很多名字,如端阳节、躲午节、浴兰节、菖蒲节、艾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每一个名字都有着先辈们对端午节这一天的理解和寓意。
西晋《风土记》说:“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午节在仲夏时节,又与夏至相近,是天气炎热开始逐渐趋近巅峰的时间点。
有人对端午节与天文星象之间的关联做了有益的设想。因为中国古代天文历法非常重要的星空参考系是二十八星宿,而且二十八星宿分四象,东方青龙(或苍龙)、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其中有“青龙”,端午节被称为龙节,所以也比较容易关联起来。
端午节与二十八星宿具体也是可以关联起来的,因为古人本身就用二十八星宿确定月令时节的,但至于是否来源,我们无法断定。我们只谈一下,根据典籍我们能得出的一点关联,为有兴趣探索星空与节日的朋友提供点资料。
《尚书·尧典》:“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后人注解说:“永,长也,谓夏至之日。火,苍龙之中星,举中则七星见可知。”这句话意思是,夏至时,白天时间长,黄昏时大火星在南中天,大火星是心宿二,大致在东方青龙七宿的中间,当它在南方天空时,那么整个东方青龙七宿应该都在天空上。对于崇拜龙的中国人来说,这段时间当然是比较特殊的。
古人也喜欢用《尚书》中的这句话来对应《周易》中的一句话:“飞龙在天”。《周易经传集解》:“九五之为‘飞龙在天’,何也?曰苍龙之兴,有角有亢,有心有尾。仲夏之月,雷在南方,龙以此时飞而在天矣。”又说:“或曰春夏之交,龙也昏见,而直谓九五,何以明之?曰《虞书》:‘日永星火,以正仲夏。’火,苍龙之中星也。”这正是用《尚书》中的话来诠释《周易》中的话,与我们前面描述的整个东方青龙都在夜空上是一个意思的。
当然,关于仲夏时节的星象也有不同说法。
《礼记·月令》:“仲夏之月,日在东井,昏亢中,旦危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这段话意思是,仲夏月时,太阳在二十八星宿的井宿位置,黄昏的时候亢宿在南中天,天未亮的早上危宿在南中天。相应的帝神分别是炎帝和祝融,这是两位象征火的神。也是夏天火热的特点。
展开全文
这段话与《尚书》不同点在于,黄昏的时候,亢宿在南中天,而不是心宿,东方青龙七宿分别是角、亢、氐、房、心、尾、箕,而《礼记·月令》记载:“季夏之月,日在柳。昏火中,旦奎中。”也就是说,《尚书》中的现象不是仲夏时节,而是季夏,是夏末了。
尽管亢宿与心宿都是东方青龙七宿,但是究竟是谁黄昏时节在南中天,却还是有差别的,就像放在今天,这个时段黄昏时分《月令》的说法更合适一些。而在一千年前的宋代,也是《月令》更准确一些,古人认为这是因为历法上的岁差造成的,所以没有对此问题过于纠缠。
《宋书》:“尧典》云:‘日永星火,以正仲夏。’今季夏则火中。”这显然是同意《月令》说法的。《周易经传集解》:“《书》言日永星火,以正仲夏,而《月令》以昏火中为季夏之月。验之乾象,则《月令》合而《书》不应说者,颇以岁差言之。”
当然,前面说的都是仲夏时节,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端午节与仲夏时节一致,就星象而言,我们还可以借仲夏时节对端午节做一些遐思。
二十八星宿因为围绕太阳运行轨迹黄道一周,其根据是太阳的运行轨迹,而且是正好围成一周,这也是古人划分一年时段的重要标记,《礼记·月令》显然就是这样做的。古人对星宿的认识,还不仅在于单纯地运用到历法中来,还赋予了星宿很多有意思的东西。如角宿在东方青龙角的位置、亢宿在东方青龙脖子的位置,因而得名,除此之外,人们还为二十八星宿设想了动物形象,如角木蛟、亢金龙、房日兔、心月狐等二十八种动物形象,显然人们更倾向用角、亢等东方青龙的头颈部代表龙,《周易经传集解》:“角亢为龙,房心为火。”而角木蛟的动物形象是蛟龙、亢金龙则是龙,这或许是一个巧合,也可能是古人有意这样设计。
无论如何,端午节除了划龙舟的习俗外,我们看到从星空来看,与龙也有着很多有趣的联系。
端午节是阳刚亢烈的时候,凡事亢烈则过度,所以气息不柔善容易致病。所以《礼记·月令》:“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周易》:“亢龙有悔”,龙虽代表阳刚之德,但是过亢也是有灾祸的。在这段时间,养生极为重要。《礼记·月令》:“君子齐戒,处必掩身,毋躁,止声色,毋或进,薄滋味,毋致和,节嗜欲,定心气。”这也是适合端午节养生的习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